中國的龍

  中國人一直自許為「龍的傳人」,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因為遠古的時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後流傳數千年,神性越來越強的龍。

˙龍的傳說
  據說當年鯀奉派下凡治水,他看到了當時地面上的人們受到洪水的侵逼,四處逃竄,無法打獵耕種,幾幾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鯀對於這樣大規模的洪水所能想出來的辦法就只有圍堵,眼看著這些洪水不斷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壩,鯀再也不能忍受眼睜睜看著凡人受苦卻無能為力的無力感了, 於是他決定盜取天庭的寶物「息壤」 --- 這是一種會不斷生長的土壤,能夠使得鯀的圍堵不會再失效,在「息壤」的幫助下,凡人們脫離了洪水的災難,開始離開的貧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開始生活。鯀看著這些凡人能夠因為他的幫助而開始安居樂業,感到十分的欣慰,正準備要回天庭交差的時候,當時天界的主人堯對於「息壤」被盜,感到十分的震怒,於是收回「息壤」,讓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樂業的景象又成為一片汪洋,鯀束手無策,不但無法拯救這些凡人,自己也被堯用雷電殛死(“昔堯殛鯀於羽山.... “ --- 《左傳、昭公十七年》
),治水失敗的鯀懷著滿腹的怨恨,被雷電殛死了之後,不但死不瞑目,屍身經過了三年都不腐壞,堯唯恐鯀的屍身會產生什麼異變,於是派出勇士用鋒利的吳刀將鯀的屍身剖開,但是沒有料到鯀的怨氣醞積在腹中,變成了一隻黃龍,這隻黃龍也就是鯀的兒子禹(“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郭僕注引《歸藏、啟噬》;“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路史、後紀》注引《歸藏、啟噬》),他用疏導的方式來將這場可怕的洪水結束掉,而在這段治水的過程中,一方面他運用龍乃水神的力量解決了許多問題,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許多隻興風作浪的孽龍,轉而幫助他治水,長江三峽中的「斬龍台」和「錯開峽」據說是當年禹斬掉一隻亂開水道,險些誤了大事的孽龍的地方。接著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也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氏族,自此,龍就在中國人的傳說中開始生根.......

˙龍的形象
  至於中國傳說中龍的形象呢?據說龍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條小蟲一樣,也可以變成天上騰雲駕霧的的神獸,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種生物,不過在傳說中,或是在民間藝術中,龍還是有一個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隻龍的基本形態描寫,在古籍中看到的記載,說龍的身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而三個部分之間都是長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淵薦類函》卷四三十八引《會編世傳》。而九似則是宋人羅願在《爾雅翼、釋龍》中所提出來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後來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用了這種說法,並且將「鱗似魚」換成了「鱗似鯉」,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鬚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的說法,也因為九九陽數的這種說法,解釋了為什麼傳說中龍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領,因為九九乃至陽,至陽之物當然能夠輕易的降服一些屬陰的魑魅魍魎、妖邪之流。而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來山,山上有一座射龍廟,廟裡珍藏著一具龍舌,「其形如劍」。而古代的人在替這種神獸作畫的時候,也有一些繪畫上的忌諱: 嘴忌合、眼忌閉、頸忌胖、身忌短、頭忌低。在畫龍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畫龍點睛」,「畫龍點睛」這句話到了後來則變成形容人用精闢的詩文或語句來點明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成語,但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龍的外貌
  南梁畫家張僧繇是個專門以畫龍聞名於世的畫家,據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載,張僧繇曾應邀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白龍四條,龍鬚龍爪龍頭龍身龍尾龍鱗一應俱全,但他就是不肯點睛,且說一但點睛,這些白龍就會乘風飛去,百姓們不肯相信,以為他信口開河,再三要求他為龍點睛。張僧繇實在熬不過大家的要求,於是提筆蘸墨,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隻白龍,只肯為另外兩隻白龍點睛;鋒毫落下,兩條白龍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須臾間雷鳴電閃,白龍身在的畫壁從中裂開,兩條白龍乘雲駕霧而去,只剩另外兩條沒有點睛的白龍還留在畫壁上。張僧繇除了會「畫龍點睛」外,據說他還能「畫鎖制龍」,他在昆山惠聚寺,「畫神於兩壁、畫龍於四柱」,方圓百里之內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瘴癘,只要來到壁下虔誠祈禱一番,再停留個片刻就可以痊癒,但是每逢天色陰暗,風雨欲來的時候,牆上的飛龍就蠢蠢欲動「潗潗其潤,鱗甲欲動」彷彿要乘風飛去一般,於是張僧繇就畫了一把鎖將龍制住,讓他不能逃脫這個地方。